代謝症候群,過食少動百病生代謝症候群
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定義,所謂的新陳代謝症候群(metabolic syndrome)有5大警戒指標,也就是「三高加兩害」,分別是:血壓高、飯前血糖高、三酸甘油酯高、腰圍過粗、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,前述五項有三項或超過三項異常,即屬新陳代謝症候群;

其中,「腰圍」粗細反映腹部肥胖的程度,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、心血管疾病機率的簡易方法之一;依據國民健康署102~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,18歲以上民眾近6成有身體質量指數過重(24≦BMI<27)且腰圍過粗;而40歲以上民眾超過5成有腰圍過粗,且罹患代謝症候群情形,這種狀況可謂相當普遍,民眾不可不慎。

代謝症候群罹患慢性病機率高
患有代謝症候群者,其未來罹患糖尿病機率比一般人高6 倍、高血壓高4 倍、高血脂高3 倍、心臟病及腦中風高2 倍。

西醫標準:5中3即為代謝症候群

5項危險因子中,若包含3項或以 上者,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:(1) 腹部肥胖 (腰圍):男性≧ 90cm、女性≧80 cm。(2)高血壓:收縮血壓 (SBP) ≧130 mmHg/舒張血壓(DBP)≧85 mmHg。(3)高血糖:空腹血糖值(FG)≧100 mg/dL。(4)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 (HDL-C):男性 <40 mg/dL、女性<50 mg/dL。(5) 高三酸甘油酯 (TG) ≧150mg/dL。若只有一個也不要高興得太早,您仍然是高危險群,不但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,同時也比一般人增加1.5~2.5倍死亡率。

西醫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改變生活型態及減重為主,如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上的建議,實行健康生活5絕招:

「聰明選、健康吃」、站起來、動30」、「不吸菸、少喝酒」、「壓力去、活力來」、「做檢查、早發現」,做好腰圍管理,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。

而民眾自己可從飲食控制、戒菸戒酒、少久坐多運動等方面著手,當上述非藥物治療方式失敗時,才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,藥物主要是用來控制代謝症候群中的各項危險因子,治療原則為針對個別症狀進行處置,包括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。

中醫治未病 著重整體觀
中醫學雖無代謝症候群此一病名記載,但對其病症臨床早就有所認識。《素問.奇病論》說:「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」

《素問.通評虛實論》也說:「凡治消癉仆擊、偏枯痿厥,氣滿發逆,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」可以看出,兩千多年前,中醫就知道肥胖與代謝問題會引發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。

中醫認為,過食和少動是「代謝症候群」的兩大主因。過食就是吃太多,尤其指高醣、高油脂的食品吃太多,容易妨礙身體氣的運行,容易在中焦壅塞,有礙脾胃升降、肝氣的疏泄。疏泄不利則造成肝氣鬱滯;少動是指活動不足,「久坐易傷氣」,則氣血循環不良,影響了「掌管肌肉、四肢」的脾的正常運行。

「水榖精微」的運行不正常,也就是說「為後天之本、氣血生化之源」的脾,運化不正常,無法將吃進去的各式飲食「化生氣血」,進而化為痰濁,阻於經絡,進而變症叢生。其發展演變,則包括鬱、熱、虛、損四個階段:因鬱生熱,熱耗而虛,由虛及損,形成代謝症候群。也就是說,「肝脾氣機鬱滯」是本病的核心病機。

鬱、熱、虛、損 四個階段

接下來,我們就針對症狀一路演化下去的鬱、熱、虛、損等四個階段,分別加以說明闡述。
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前期,如不加控制,可發展為代謝症候群。導致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飲食,二是情志。飲食不節制,吃得太油高醣重口味,有礙脾胃升降氣機,形成脾氣不暢。脾胃氣機一滯,脾氣難升,胃氣難降,食積不化;運化不健,則水濕不化,津液不布,為濕為痰。

情志不遂,肝氣不舒則導致肝氣鬱結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肝氣一滯,血行艱澀;水液代謝受阻,也可為痰為濕。所以在這階段脾氣不暢、肝氣鬱結是其本。
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早期。飲食不節制生胃熱,情志不遂生肝熱,大便秘結生腸熱。熱與痰結則為痰熱,熱與血結則為血熱,熱與濕結則為濕熱。在此階段,常常會有心煩氣躁、情緒不安、痘瘡癢疹、口氣穢濁、腹部悶脹、大便不通等症狀表現。
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中期。熱則耗氣傷陰,導致氣陰兩傷,進而陰損及陽,陰陽兩虛。這個階段,可能會有身倦乏力、少氣懶言,午後身體烘熱,夜間盜汗。進一步可能發展為陰損及陽,陰陽兩虛,表現出腰腳酸軟無力,虛弱怕冷。

相當於代謝症候群的後期。或因臟腑受損,或因久病入絡,絡瘀脈損而成,以此為基礎,導致臟腑器官的損傷。瘀血內阻,使臟腑器官功能失調、代謝失衡,從而變證叢生。嚴重可能導致如中風、心臟衰竭、腎病變等併發症。

均衡飲食 多活動 才能治未病

首先針對飲食與運動方面著手。吃的部分著眼於均衡飲食,不宜飢飽無度,最好多吃一些甘淡性平、容易消化的食物,油膩的盡量少碰。運動則強調整體四肢都有運動到(每天站起來,動30分鐘),就能條暢脾氣,使脾胃升降運化得宜,水榖運化自然順暢。


中醫在「治未病」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,從根本改善體質著手,並著重於「異病同治」之整體性思維。中醫不僅在預防階段可有所發揮,在治療階段亦可將中醫之整體觀與西醫結合,使代謝症候群的治療更完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