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症術後調理,中西醫攜手合作 1+1大於2

在台灣,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死因之首,每年有超過5萬人死於各種癌症。細究原因眾多,而從中醫的角度認為癌症發生與正氣虛損、邪毒入侵關係密切,治療上分粗為扶正與祛邪。扶正即通過調節自身免疫功能,來達到抗癌目的;祛邪則直接對付病灶,抑制腫瘤生長。

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在癌症治療上,除了以正規西醫治療,若再加上中醫藥輔助治療,增強自身抵抗力、免疫力,緩解治療時所產生的副作用,就能達到1+1大於2的良好功效。

西醫對點攻邪 中醫扶正固本

中西醫攜手合作,協同整合治療癌症,可謂攻守有致:西醫以手術、放射治療、化學藥物、標靶藥物等「攻」的方式將癌細胞盡可能消除殆盡,可謂攻邪;「守」就是扶正,中醫在治療癌症過程中(治療前、治療後、追蹤期等時段)適時介入,依患者個人體質之別, 給予對症下藥的體質調理,幫助癌症患者提升自體免疫力、提升存活機率,減緩副作用帶來的身心不適等,幫助不可小覷。

同樣的治療方式時常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不同結果,這其中差異無非是自身免疫力的差異。
中醫善長扶正固本,增強患者免疫功能和調節能力,這些能力都增強之後,治療效果自然好。中醫的全局觀從根本消滅孕育癌細胞的溫床,對於癌症的治癒率及患者的存活率都有相當大的幫助。

四種癌症治療類型 三項中醫調養大方向

當患者進入癌症治療階段,例如,手術、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、標靶藥物治療等,這時,須經由正規西醫治療評估,是否加入中醫來輔助治療調養,提升身體自我修復能力,減緩癌症及癌症治療的伴隨症狀,使癌症治療更加完整。

中醫認為「手術」耗氣傷血,患者多表現有氣血雙虧,或氣陰兩傷,或營衛失和,或脾胃失調,醫師會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相應調理。

病人接受「放射治療」後,身體被輻射之熱邪灼傷,導致熱毒過盛,邪氣傷津耗液;

「化療」之後,主要導致膽腑和脾胃氣機升降失調,病邪蘊積中焦、膽氣失和、脾胃氣虛等機理。「標靶治療」則類似中醫辨證論治,毒副作用常見於皮膚、腸胃道毒性及骨髓抑制作用等。

以上這四種癌症治療方式,中醫的調養因應之道皆有不同,務必經過專業中醫師診斷,給予正確的中藥調理以及飲食建議。而一般中醫的癌症術後調養大原則如下:

調理脾胃:
癌症術後大多數患者胃口差、消化不良、腹脹、便秘等,胃腸功能紊亂,如單純表現為脾胃氣虛、脾胃不和,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,一般能增強食慾和精神體力。少鹽的四神湯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黃芩、紫蘇葉、厚朴、炒白朮等也有助於腸胃不適的改善。

養陰生津:
有些患者術後表現口舌乾燥、舌光無苔、食慾極差、噁心、大便燥硬等,屬胃陰大傷、津液虧耗的症狀。必須投入大量養陰生津中藥,如麥冬、石斛、天花粉、玉竹、生地、玄參等。

益氣固表:
手術後,大多會有自汗、動則多汗等營衛不和表現。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,表示心氣亦虛。治療以益氣、斂汗為主,常用方藥玉屏風散加太子參、五味子、白芍、浮小麥、麥冬、防風、黃茋、牡蠣等。

其他如出現骨髓抑制之副作用,如白血球、血小板不足等,以黃耆、雞血藤、枸杞、菟絲子等來補腎益氣血。腫瘤病人普遍存有瘀血症狀,常用中藥有三稜、莪朮、丹參、蘇木、雞血藤來活血化瘀。若因放療而產生皮膚炎、肺炎等症狀,可用百合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板藍根來滋陰潤肺。

不要急著亂進補!

另外,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,因為體虛而亂吃補,像是常見的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藥燉排骨、當歸鴨麵線等,都是極為錯誤的!當身體處於發炎或感染時,進補料理反而會加劇發炎。一般醫師也會建議起碼在治療過後兩周,傷口有了起碼的恢復再來進補,才是正確的調養方式。建議治療前中後,如果想用中醫藥膳調理,務必經過專業中醫師診斷與建議。

先調理「氣滯血瘀」再進補恢復動能

正確的術後調理觀念,應該是先調理「氣滯血瘀」。術後首要任務是增加身體的代謝,趕快把堆積在局部的瘀血、組織液、發炎物質送走,之後才能開始重建。原則上「手術第二周後」,傷口恢復差不多後,才開始進補較恰當。初期補品以魚肉為主,像是鯉魚湯、鱸魚湯等,除了補充蛋白質,還兼有利水的效果,幫助水腫消除,加快傷口恢復。

手術第三周後,如果傷口恢復狀況良好,傷口乾、不紅腫熱,就可以燉些藥膳來進補,像是黃耆、紅棗、川芎、雞血藤等中藥加大骨頭一起燉湯。若有切除骨頭的手術,則選擇續斷、骨碎補等中藥來長骨。